深圳装修网

400-680-0011755

装饰公司

  • 装饰公司
  • 家居建材
  • 设计师
  • 工长工人
  • 效果图
  • 搜文章
  • 搜产品
  • 搜视频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建材界再出新标利剑 绿色建材认证告别终身制

来自:sz.zhuangyi.com日期:2014-07-15 15:58:59
在绿色建材市场缺少规范认证体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厂家打着“绿色”、“环保”、“生态”、“节能”等标志,却拿不出权威证书;或者仅有某一方面性能达标,就宣称自己是“绿色建材”。此次正式公布的《办法》明确规定,今后凡商家自行出示的“绿色建材标识或证书”均属无效,消费者和市场可不予认同。

在我国朝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稳步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建筑总量和居住舒适度的不断提升,建筑能耗也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传统行业,建材行业在贡献高产值的同时,也贡献了高能耗、高排放额度。记者了解到,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30%左右,加上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13%,建筑总能耗超过全社会总能耗40%。并且,由于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高,建材行业也是国家废气排放重点调控行业,发展绿色建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界达成的共识。

现状:绿色建材前景广阔,现状堪忧

根据数据显示,建筑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至少消耗0.35万元建材产品。当下,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建筑,必然需要以“节能、减排、安全、舒适和可循环”为特征的绿色建材提供可靠支撑。此前,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在政府投资或者使用财政补贴建设的项目中,绿色建材的使用要达到一定比例,或者指定部分建材必须使用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要对建材的使用做要求,如果绿色建材的使用没达到一定标准,那么建筑的评价指数会偏低。

据业内人士估算,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要求,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改造近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至少将带动绿色建材消费约两万亿元。“随着绿色建筑行动有序推进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到2015年,绿色建材占建材工业比重有望提高到25%。”相关人士指出。

尽管绿色建材已经成为建材行业的“新宠”,业内对其未来发展寄予厚望。然而,绿色建材的现状却也同样令人担忧。“目前绿色建材发展滞后,标准规范更加滞后,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推广力度不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李竟先向媒体表示,以标准规范为抓手,促进绿色建材发展和应用,既有利于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也有利于使用环节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延寿。

针对此,业内人士一再呼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认定制度。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彭寿认为,出台有利于引导建材行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绿色建材认定标准和认定制度,编制发布支撑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发展的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首先要统一标准;其次要建立检测机制和全国通用的建材目录,保证在任何地方都能查询;最后应建立部委的联动机制。”他说道。

新标:绿色建材统一认证,不搞“终身制”

根据《办法》规定,申请建材绿标的企业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与申请条件相符的生产能力和知识产权,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具有完备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记者同时了解到,此次《办法》规定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由低至高共分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负责三星级绿色建材的评价标识管理;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负责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办法》明确指出,建材“绿标”的有效期仅为3年,期间不得转让、伪造或假冒。同时,如果一家企业在获得建材绿标期

间出现了影响环境的恶性事件或重大质量事故,主管部门将责令绿色建材评价机构撤销其绿色标识,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就意味着,我国建材行业对“绿标”并不实行“终身制”。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对建材“绿标”进行严格的界定,基本上可杜绝“伪绿色”的商业炒作,有利于货真价实的绿色建材在市面上推广应用。

据了解,首批被授予绿标的建材产品将含节能玻璃、陶瓷薄砖、地板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化学建材、绿色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水洁具、部品部件、砂浆混凝土等几大类产品。同时,两部委还将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凡申请绿标的建材产品,必须符合绿色建材的技术要求并在绿色建筑的工程中有实际应用。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免费设计在线报价

结合当地市场,大数据实时分析计算

手机版

小程序

公众号